近日,德国《经济周刊》(WirtschaftsWoche)聚焦中国社会难以摆脱的“内卷式”竞争,指出这场看似充满活力的竞争,正在慢慢吞噬中国发展的耐力与方向。
该报道以中国汽车行业为例,指出中国汽车企业虽然卷赢了世界,但是却无可避免陷入国内同行内卷竞争中。全行业深陷“价格战”,导致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现象频现。各环节都竭尽全力,只为在这场激烈的“内卷式”竞争中活下来。
1.卷价格:造成利润空间困局
在国内当下的汽车行业,内卷现象愈发严重,各大车企纷纷加大研发、营销投入,推出一款又一款新车型,市场竞争激烈已经到价格战白热化程度,以新能源汽车为例,短短几年间,市场上的品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产品同质化问题突出。有些车企品牌为抢占市场,甚至不惜以亏损的价格来争夺市场份额,使得净利润持续下滑。据相关数据显示,部分车企的净利润已经从几年前的10%左右降至如今的5%甚至更低。
乍看之下,汽车价格持续下降,消费者似乎成了这场“价格战”的赢家。但过度内卷的结果往往是“先甜后苦”,汽车厂商的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,一些实力较弱的企业可能会因此倒闭。而且,这种恶性竞争还可能让整个市场价格体系崩溃。*终,消费者虽然买到了便宜的车,却可能得不到应有的后续服务和保障。
2.卷人工:工作时长亚太**,透支人力换取竞争力已不可持续
2025年6月国际人力资源平台Remote发布了《2025年全球生活-工作平衡指数》,该报告从平均工时、*低工资、休假制度等层面,评估各地的工作生活平衡情况。报告显示,中国在亚太14地中排名*后,低于越南、泰国等地。而其平均每周工时为46.1小时,为亚太区*高。
3.卷代工:代工世界**,缺乏溢价陷入大规模亏损
德媒的观察揭示了一个尖锐矛盾:中国部分产业通过**的内部竞争(“内卷”)赢得了全球市场份额,却在国内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消耗战。产能过剩、人力透支、价值链低端锁定,不仅挤压着企业的生存空间和利润,透支着劳动者的健康与福祉,更可能掣肘产业升级与国家经济的可持续、高质量发展。
“卷赢世界”的光环之下,是“困住自己”的严峻现实。破解这一困局,这要求超越单纯的成本与价格竞争,转向技术**、品牌建设、需求挖掘和更健康产业生态的培育。否则,“内卷”吞噬的,将是未来发展的根基与方向。
粤公网安备 44030602001440号